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气水二相渗流机理

摘 要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渗流机理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客观上决定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的注采效果。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渗流机理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客观上决定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的注采效果。为此,针对其储层特征,开展了多轮次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储气库储层气、水二相渗流特征,分析了储气库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类储气库经长期注采运行,水相渗流能力相应增强,导致边水运移越发活跃,储层孔隙空间出现大量残余气、束缚水,气相渗流阻力相应增加,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受到影响;储气库运行中边水往复运移造成储层空间形成大量死气区,导致储层孔隙空间利用效果变差,库容可利用率降低,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介于40%~70%;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应重视储层含水量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水侵对储气库运行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水驱砂岩气藏  地下储气库  渗流机理  注采循环  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  气、水互驱物理模拟

水驱砂岩气藏内部及周边存在一定规模的边、底水,因此,在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设计中,充分认识气库建设及运行中的气、水二相渗流机理是很重要的[1]。气库运行中边水侵入储层可造成储层伤害,导致注气损失、库容动用效果变差等,致使气库运行指标难以预测[2-6]。由于水驱砂岩气藏型储层岩石的亲水性,多周期运行过后孔隙喉道壁面易形成水膜,造成气相渗流阻力,影响气库扩容及注采能力[7-17]

根据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及运行特征,设计了气、水互驱模拟实验系统,开展多轮次气、水互驱实验,针对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气、水二相渗流机理及库容可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了气库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程度变化规律,并揭示了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1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

根据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特征,设计了室内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系统(1)

 

11实验样品

实验样品选取某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储层岩心,代表地下储气库高、中、低各类渗透率级别的储层,样品基础参数见表l

 

12气、水互驱实验流程

高、中、低渗透率的小岩心样品分别连续完成3组气、水互驱实验。实验环境为标准状态,实验过程中记录时间、流量、压力,并绘制气、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1)用模拟地层水饱和岩心样品。

2)气驱水,记录各时间点气、水流量及压力等实验数据,绘制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气驱结束计算束缚水饱和度及束缚水下气相相对渗透率。

3)水驱气,记录各流量及压力等实验数据,水驱结束后记录残余气饱和度及残余气下水相相对渗透率。

4)如此往复3次,实验结束后称取岩心质量以验证实验精度。

2实验结果及分析

针对各类储层岩心的3轮气、水互驱结果(2),分析水驱砂岩气藏型储层气、水二相的渗流特征及两相流动区间的变化规律。

 

21气、水二相渗流特征

23轮气、水互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对比效果图。

 

随着气、水互驱轮次的增加,气、水两相区间收窄,气相渗流等渗点下移。表明气库经长期运行,储层受边水运移影响孔隙空间可利用程度逐步降低,气相渗流阻力逐步增加,影响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

对比各轮气、水互驱结束的束缚水、残余气饱和度。随着气、水互驱轮次的增加,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及残余气饱和度相应增加。其中,由于低渗透率层孔喉发育差,气驱水效果较差,孔隙水动用效果不佳,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而高渗透率层孔喉发育均质性较差,水驱气过程中容易产生绕流封闭气,储层空间出现大量死气区致使残余气饱和度较高。

22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

为描述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储层孔隙空间的动用效果,提出孔隙空间可利用率的概念,用来表示气库运行中储层孔隙空间的可动用程度,下面给出具体算法:

 

式中Swc为束缚水饱和度;Sgc为残余气饱和度。

利用各轮气、水互驱的束缚水、残余气饱和度,计算各类储层岩心孔隙空间可利用率,结果见图3。经3轮气、水互驱,各类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的差距较为明显,高、中、低渗率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分别为46.5%、56.0%、74.0%,并且随着气、水互驱轮次的增加,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低渗透率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下降幅度较大,表明由于孔喉发育较差,低渗透率储层孔隙空间动用能力受水驱效果影响更加明显。

3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影响因素

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随着采气循环,库内压力迅速下降,为缓冲库内压力变化,边水侵入储层孔隙空间,由于高渗透率储层孔喉发育非均质性较强,边水选择优势通道流动,而临近较细孔喉空间无法有效动用,形成大量封闭气死空间,导致残余气饱和度较高,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较低,影响库容可动用率。

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属于高速注采过程,在细孔喉的减切作用下,孔隙空间出现气、水互锁现象。水驱砂岩气藏型储气库经长期运行,储层孔隙空间气、水二相分布趋于复杂,出现大量残余气及束缚水,气库扩容及注采能力受到影响。因此,针对水驱砂岩气藏储气库的建设及运行,要特别重视储层含水状况,将边水运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降低气库运行中的水侵伤害。

4  结论

1)自主设计研发了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运行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并通过气、水互驱实验进一步揭示了气库运行气、水二相渗流规律。

2)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经长期注采运行,水相渗流能力相应增强,导致边水运移越发活跃,储层孔隙空间出现大量残余气、束缚水,气相渗流阻力相应增加,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受到影响。

3)由于气库运行中边水往复运移造成了储层伤害,导致库容可动用率降低,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介于40%~70%。储气库实际运行中应重视储层含水的变化,采取措施以降低水侵对气库运行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皆明,郭平,姜凤光.含水层储气库气驱多相渗流机理物理模拟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4)597-600.

[2] WOOD D JLAKE L WJOHNS R Tet alA screening model for C02 flooding and storage in gulf coast reservoirs based on dimensionless groups[J]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200811(3)513-520

[3] COSTA APermeability-porosity relationshipa reexamination of the Kozeny-Carman equation based on a fractal pore-space geometry assumption[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633L023185PP

[4] WITHERSPOON P ANEUMAN S PEvaluating a slightly permeable caprock in aquifer gas storage1. Caprock of infinite thickness[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6719(7)949-955

[5] ARNS C HBAUGET FLIMAYE Aet alPore-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s using X-Ray microtomography[J]SPE Journal200510(4)475-484

[6] 王皆明,姜风光.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预测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929(2)108-110

[7] XU PengYU BomingDeveloping a new form of permeability and Kozeny-Carman constant for homogeneous porous media by means of fractal geometry[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0831(1)74-81

[8] RIOS R BBASTOS-NETO MAMORA JR M Ret al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n chargedischarge cycles in natural gas storage by adsorption[J]Fuel201190(1)113-119

[9] 李明诚,李伟,蔡峰,等.油气成藏保存条件的综合研究[J].石油学报,199718(2)41-48

[10] BEN Teng PEI CuiyingZHANG Dalianget alGas storage in 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s[J]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10)3991-3999

[11] 陈祖安,伍向阳,孙德明,等.砂岩渗透率随静压力变化的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14(2)155-159

[12] SHIN C HLEE J H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and the validity of conversion of a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into underground storage[J]Energy SourcesPart ARecoveryUtilization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201133(20)1921-1932

[13] 罗群,孙宏智.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3)225-231

[14] 张守良,沈琛,邓金根.岩石变形及破坏中渗透率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增刊)885-888

[15] YU B MAnalysis of flow in fractal porous media[J]Applied Mechanics Review200861(4)50-80

[16] 贺玉龙,杨立中.围压升降过程中岩体渗透率变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3)415-419

[17] WANG ZHOLDITCH S AA comprehensive parametric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of a gas storage aquifer[J]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5(6)1-8

 

本文作者:石磊   廖广志  熊伟   高树生   耿彤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