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摘 要

摘要:宁武盆地是我国典型的中煤阶构造残余盆地,勘探证实其南部具有很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尚不清楚。为此,分析了盆地南部主要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煤质特

摘要:宁武盆地是我国典型的中煤阶构造残余盆地,勘探证实其南部具有很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尚不清楚。为此,分析了盆地南部主要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煤质特征、热演化程度与煤阶分布、煤储层物性等地质特征,通过构造特征、地应力分布特征、封盖条件分析,结合前期勘探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的富集受构造部位、应力场以及煤层顶底板封闭条件控制,构造上斜坡带煤层气富集高产,构造应力场低值区煤层渗透性好,封闭条件好的地区煤层气保存条件好。进而预测出W02井以东、W04井以南地区具有获得高产煤层气井的有利条件,是有利的煤层气富集区。
关键词:宁武盆地;煤层气;富集;斜坡带;地应力场低值区;主控因素;有利区;封盖层
    宁武盆地位于山西省西北部,西侧为吕梁山隆起和芦芽山复背斜,东侧为五台山隆起带,是晚古生代成煤期后受构造运动挤压抬升形成的小型山间构造盆地[1~2]。南北长约130km,宽20~30km,面积约3120km2(图1)。目前已有3口煤层气井最高日产气超过1000m3(WO1、W04、W05井),均分布于南部斜坡带,证实宁武盆地南部具有很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但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尚不清楚,需要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地应力分布特征、封盖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指出了煤层气有利富集区。

1 南部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
1.1 主要含煤地层及沉积环境
    宁武盆地发育石炭-二叠系、侏罗系2套含煤岩系[3]。其中下二叠统山西组(P1s)底部4#煤和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下部9#煤单层厚度大,全盆地稳定分布,是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侏罗系含煤性差,分布范围小,为次要勘探目的层。
    本区在晚古生代太原期为海退背景下滨、浅海三角洲平原亚相的低位沼泽,物源主要来自大同以北古陆。早期植物生长繁盛,泥炭堆积厚度大,在太原组下部沉积了9#煤,厚4.36~24.62m,平均厚度超过11m。中、后期海水向南退出,成煤环境变差,在太原组中上部仅发育一些分布不连续的薄煤层和滨-浅海相泥岩泥灰岩;本区山西期海水退出,初期沉积环境较稳定,处于河流亚相的沼泽沉积微相区,形成了山西组下段较厚的4#煤,厚0.37~13.15m,一般为2~4m。中、后期沼泽相带收缩,成煤条件变差,沉积了1~3层横向分布不稳定的薄煤层,单层厚0~1.95m。
1.2 煤岩、煤质特征
    宁武盆地南部太原组9#煤煤岩特征总体上以半暗 半亮型和半亮-光亮型煤为主。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一般大于60%,惰性组含量一般小于30%。煤层以中低灰分煤为主,灰分含量一般小于15%(表1)。
    4#煤煤岩特征总体上以半暗型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中镜质组一般在50%左右,惰性组含量一般为40%左右。煤层以中灰分为主,灰分含量一般为14.2%~22.7%。
1.3 热演化程度与煤阶分布
   宁武盆地浅部已知煤阶为低 中变质的气、肥煤,W01井9#煤Ro为0.95%~1.10%(表1)。随着埋藏加深,煤变质程度加深,煤阶增高,推测盆地腹部为肥、焦煤,已进入热解生气高峰,可为煤层气富集提供充足的气源[4~5]。山西组4#煤演化程度略低于太原组9#煤,煤阶分布规律与太原组9#煤相同。
1.4 煤储层物性
    宁武盆地南部煤层岩心压汞资料表明,该区煤层孔隙以微孔为主,发育了少量的中孔和大孔,孔隙度为3.97%~5.2%,孔隙中值半径为0.1~63μm,镜质组反射率为0.85%~1.12%。
    煤层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W05井煤岩实测渗透率为0.41mD,根据注入/压降法测试结果(表2),压裂前煤层渗透率一般为0.01~0.86mD。
煤心观察表明,该区煤层割理发育,割理密度为3~5条/cm,缝宽4~7μm。构造裂缝多垂直煤层发育,呈不规则分布,裂缝未充填,疏通了煤层孔隙,改善了煤储层性能。
1 宁武盆地南部太原组9#煤岩特征表    %
井号
煤层埋深/m
煤阶
Ro
镜质组
惰质组
灰分
原煤含气量/m3·t-1
含气饱和度
W01
896.5~912.2
肥煤
0.95~1.10
58.9~78.3
16.1~37.0
5.8~22.2
9.8~13.9
86.3
W0
526.8~537.4
肥煤
0.88~1.01
25.0~73.9
19.6~64.5
4.6~13.9
3.9~5.7
59.1
W03
1401.0~1412.8
肥、焦煤
1.08~1.40
64.1~82.4
10.2~32.5
4.2~11.3
12.9~20.6
88.7
W04
980.0~991.6
肥煤
1.02~1.12
68.2~72.8
12.6
5.2~13.9
8.1~11.9
/
注:1)显微组分为含矿物基分析结果。
2 太原组9#层渗透率测试结果表 mD
井号
测试时间
渗透率
W01
压裂前
0.86
W02
压裂前
0.08
W03
压裂前
0.05
W04
压裂前
0.01
2 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2.1 构造上斜坡带煤层气富集高产
    宁武盆地成煤期后主要经历了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6]。现今构造形态为NNE向展布的复向斜,两翼陡,地层倾角25°~40°,南北两端构造较平缓,地层倾角6°~12°。
    宁武盆地南部构造斜坡带,煤层埋深主要受构造和地形起伏控制,变化规律较简单,W04井以南煤层埋深一般小于1500m,处于上斜坡带,向腹部煤层迅速加深,腹部最深约2700m。宁武盆地南部上斜坡带3口井日产气超过1000m3,煤层气富集高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1 上斜坡带为低势区,是烃类运移指向区
    上斜坡带煤层早期煤层埋藏深,生气条件好,煤层后期抬升幅度大,形成低势区,与盆地腹部埋深超过2000m的生气中心衔接,成为烃类运移指向区,配合区域性分布稳定的直接盖层,易于形成高含气、高饱和煤层气藏。
2.1.2 上斜坡带割理发育,煤层渗透性好
    上斜坡带处于盆地后期构造幅度大,煤层埋藏相对较浅,处于地应力相对低值区,张性裂隙发育,煤层渗透性好,利于煤层气井高产。
2.1.3 上斜坡在整体降压情况下煤层气井具有输入型的产气特征
    在整体降压情况下,高部位容易优先形成面积降压,处于构造高部位的排采井,煤层气井具有输入型的产气特征,一般产水量小,产气量大,初期本井周围降压解吸,后期构造下倾部位解吸气又运移到本井产出;煤层气井产水特征:日产水递减-微产水或不产水。
2.2 构造地应力场低值区煤层渗透性好
    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因素十分复杂,地质构造、应力状态、煤层埋深、煤体结构、煤岩煤质特征、煤变质程度和天然裂隙系统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煤储层渗透率[7~8],煤储层渗透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构造应力场是控制煤层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9~10],煤层渗透率与地应力增加呈指数关系降低[11~13]
    构造应力场中的低应力分布区往往是裂缝高密度分布带[14~16],宁武盆地构造应力场低应力分布区是裂缝高密度分布带,高应力分布区煤层割理不发育。盆地南部高应力分布区位于西部W02-W03井区,该地区临近大断层或断裂,而低应力分布区位于W01-W04-W05井区,是高密度裂缝分布带[6]
    通过WO1井和W02井煤样品的显微构造照片对比,可清楚地观察到两口钻孔岩心显微构造的明显差异。WO1井所处的构造位置是应力场低值分布区,煤岩割理裂隙十分发育。图2-a显示出在大约100μm长度范围内分布有条微裂隙,裂缝明显地具有张剪性力学特性;而W02井由于处应力场高值分布区,煤岩裂缝分布密度低且为闭合(图2-b)。

2.3 封盖层控制煤层气保存
    煤层顶底板封闭性直接控制煤层气的保存条件,主要体现在控制煤层含气量,同时封隔煤层上下含水层,有利于煤层气井排水降压。
泥岩顶板无疑是最有效的封盖层。泥灰岩顶板稍逊于泥岩顶板,而优于石灰岩顶板,亦能有效发挥封闭作用。宁武盆地南部山西组4#煤直接顶板以泥页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太原组9#煤顶板绝大部分为泥灰岩、泥岩,有少量石灰岩和砂岩。太原组9#煤泥岩、泥灰岩顶板主要发育于南部WO1-W04-W05井区,泥灰岩、泥岩顶板厚度2~18.0m,石灰岩顶板厚度1~6.14m。在西部W02-W03井区太原组盖层9#煤层之上盖层主要为富水性较强的中砂岩为主,煤层气保存条件差。总体上太原组9#煤顶板封盖能力好于4#煤,这是9#煤含气量高于4#煤的主要原因。
    山西组4#煤底板以砂岩为主,次为泥岩、粉砂岩。太原组9#煤底板以泥岩、泥灰岩为主,局部为砂岩及粉砂岩、石灰岩。下伏本溪组发育一套厚度介于5~15m的铝土质泥岩,全区稳定分布,底衬封闭作用良好。
    总体上,宁武盆地南部W01-W04-W05井区顶底板封闭性好,煤层含气量一般大于10m3/t,最高达到20m3/t,而西部W02-W03井区煤层顶板主要以砂岩为主,封盖条件差,煤层含气量较低,W02井最高含气量只有4.9m3/t。
    煤层顶板封盖层同时还是很好的隔水层,煤层上部地层泥岩、泥灰岩发育能够很好地封隔上部地层水的网络状渗滤,同时煤层上部地层泥岩发育使该区含水层不发育,富水性差,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同时煤层气井排采产水量小,煤层易降压解吸,对煤层气开发极为有利。W05井顶板泥岩发育,厚度超过15m,煤层气井产水量一般低于15m3/t,地层水矿化度超过5000mg/L(表3),说明处于地下水弱径流-滞留区,保存条件好,煤层产气效果较好,而W03井区顶板以砂岩为主,富水性强,断层发育,断层沟通含水层,使得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W03井试气水矿化度985mg/L(表3),而该区煤系地层水矿化度一般超过2500mg/L,说明该区有地表水混入,处于地下水径流区,同时煤层气井产水量大,产水量超过100m3/d,煤层难以降压解吸,不利于煤层气开发。
3 宁武盆地试气井9#煤层产出水分析化验数据表 mg/L
项目
W03井
W01井
W04井
W05井
K++Na+
285.5
807.0
903.5
1723.3
Ca2+
13.8
30.0
17.4
21.0
Mg2+
2.1
12.0
3.6
6.9
Cl-
144.6
306.0
433.9
1835.6
SO42-
1.9
4.8
4.3
4.3
HCO3-
517.4
1762.0
1073.1
1473.0
I-
0.2
0.4
0.2
0.4
B-
1.3
1.5
1.9
0.9
矿化度
985.7
2923.0
3072.7
5081.2
水型
NaHCO3
NaHCO3
NaHCO3
NaHCO3
3 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区预测
   综合以上研究,构造部位、地应力、封盖层共同控制煤层气的富集与保存,是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W02井以东、W04井以南地区太原组9#煤埋深小于1500m,处于应力场低值区,煤层渗透性好、煤层顶底板封盖条件好,同时处于构造上斜坡带,利于煤层气井高产,是煤层气富集高产有利地区。
   宁武盆地南部有利区内太原组9#煤原煤含气量最高为20.61m3/t,平均为10.61m3/t,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解吸气甲烷含量为91.3%~95.1%,平均含气饱和度超过85%(表1),证实本区处于饱和吸附带,煤层气开发潜力较大。预测太原组98煤1500m以浅煤层气有利勘探面积为138km2,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221×108m3
参考文献
[1] 叶建平,范志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 王宪花,蒋卫东,高颖,等.宁武盆地煤层气勘探现状及试采效果[J].天然气工业,2008,28(3):93-95.
[3] 赵庆波,孙斌.中小型含煤盆地煤层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几点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4):452-456.
[4] 唐书恒,蔡超,朱宝存,等.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8,28(12):30-33.
[5] 陈振宏,王一兵,宋岩,等.不同煤阶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对比[J].天然气工业,2008,28(3):30-32.
[6] 单家增.宁武盆地煤层段古应力场演化特征研究[R].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
[7] 吴国代,桑树勋,杨志刚,等.地应力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4):31-34.
[8]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5):24-26.
[9] 叶建平,史保生,张春才.中国煤储层渗透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1999,24(2):118-122.
[10] 王生维,段连秀,陈钟惠,等.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煤储层评价[J].天然气工业,2004,24(5):82-84.
[11]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等.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5):34-38.
[12] MCKEE C R,BUMB A C,KOENIG R A. Stress-dependent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coal[C]∥Procs.1987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Tsuascaloosa,Alabama:AAPG,1987:16-19.
[13] 何伟钢,唐书恒,谢晓东.地应力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19(4):353-355.
[14] 康毅力,罗平亚.煤岩气藏开发分类探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6):19-22.
[15] 石书灿,林晓英,李玉魁.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54-56.
[16] 薄冬梅,赵永军,姜林,等.煤层气储层渗透性研究进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6):31-34.
 
(本文作者:田文广1,2 汤达祯1 孙斌2 任源锋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3.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