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气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AQ/T 3050-2013

摘 要

本标准规定了加油加气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接入平台及前端信息采集设施要求、管理平台要求、分控平台要求及系统其它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加油加气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

A.3  工程施工要求

A.3.1  设备和器材到达现场后,应及时作下列查验:

A.3.1.1  包装及密封应良好。

A.3.1.2  开箱检查清点,其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附件、配件、备件应完好齐全。

A.3.1.3  产品的技术文件、认证文件应齐全,认证标识规范。

A.3.1.4  防爆电气设备(箱)的铭牌中必须有国家检验单位发给的“防爆合格证号”。

A.3.2  器材堆放

A.3.2.1  进场的施工器材,应在离爆炸危险区域边缘大于5m的位置设置专门的堆放区。

A.3.2.2  根据不同的设备和材料,堆放环境应满足相应的设备和材料的要求。

A.3.2.3  相对封闭的堆放区必须设有专门的紧急避险通道。

A.3.3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严禁施工。

A.3.3.1  雷雨、暴风雨及冰雹等恶劣天气。

A.3.3.2  确信有危险的大气带电现象。

A.3.3.3  施工方案存在与施工现场原有管理规定相悖的条款,且未经会签。

A.3.3.4  施工人员未经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

A.3.3.5  施工人员未经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培训。

A.3.3.6  项目监理部的监理人员未在《工程动工报审表》上签署同意动工的意见。

A.3.4  施工人员进入爆炸危险区域前,应通过消静电板(球)进行静电泄放。

A.3.5  施工前,应使用两台(含)以上的设备检测设定防爆等级施工区域的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的浓度,并填写施工区域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检测单(见表A.6)。确认两台(含)以上设备检验的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的浓度均低于1%,方可进行施工。

A.6  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检测单

区域名称:                                        检测日期

易燃易爆气体名称

设备名称

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浓度

测时间

检测人

审核人

 

 

 

 

 

 

 

 

 

 

 

 

 

 

 

 

 

 

 

 

 

 

 

 

 

 

 

 

 

 

 

 

 

 

 

 

 

 

 

 

 

 

 

 

 

 

 

 

检测结论

 

复核人:

A.3.6  施工过程中,应每隔1h检测一次施工区域内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的浓度,若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的浓度高于1%,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强制通风或其他有效措施。

A.3.7  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施工时,应有相应的通风措施,保障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的浓度低于1%

A.3.8  施工时,应使用专用防爆工具,防止因碰撞、跌落等发生火花而引发事故。

A.3.9  0区和1区的地表面电阻值大于100 Ω,或者涂铺有绝缘油漆、绝缘橡胶板、塑料板、地毯等绝缘物质时,不得施工。

A.3.10  进入爆炸危险区域的人员,严禁穿化纤类服装,必须穿防静电鞋,防静电工作服。当环境湿度在50%以上时,可以穿棉质工作服。

A.3.11  进入爆炸危险区域的人员,严禁随身携带火源和非隔爆型无线电通讯设备。

A.4  设备安装要求

A.4.1  对有可能振动的电气设备(箱)的固定螺栓应有防松装置和防锈措施。

A.4.2  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需要防爆防护的设备接线盒内部接线紧固后,裸露带电部分之间及与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GB 50257中附录A的规定。

A.4.3  采用防爆措施的设备(箱),其进线口与电缆、导线应能可靠的接线和密封,多余进线口的弹性密封垫和金属垫片应齐全,并应将压紧螺母拧紧使进线口密封。金属垫片厚度不得小于2mm

A.5  线缆敷设要求

A.5.1  电气线路,应在非爆炸危险区域敷设。当无法避免时,应参照A.3的要求施工。

A.5.2  应根据施工区域内危险气体的密度进行电缆敷设设计。危险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时,应在较高处敷设电缆;危险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时,应在较低处或电缆沟敷设电缆。

A.5.3  室外地下敷设时,应采用多孔砖埋地敷设或钢管穿线埋地单独敷设的方式。

A.5.4  室外架空敷设时,严禁与油气管道同架敷设。

A.5.5  敷设电气线路时宜避开可能受到机械损伤、振动、腐蚀以及可能受热的地方,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A.5.6  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线路用的绝缘导线和电缆的额定电压,必须高于工作电压,且应不低于500V。工作中性线的绝缘额定电压应与相线电压相等,并应在同一护套或管子内敷设。

A.5.7  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单相回路中的相线及中性线均应装设短路保护,并应采用能同时切断相线及中性线的双极开关。

A.5.8  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线路严禁有中间接头。在非正常情况下,必须在相应的防爆接线盒或分线盒内连接或分路。

A.5.9  导线或电缆的连接,应采用有防松措施的螺栓固定,或压接、钎焊、熔焊,但不得绕接。

A.5.10  线缆穿过不同爆炸危险区域或界壁时,必须采取下列有效隔离密封措施:

A.5.10.1  在两级区域交界处的电缆沟内,应采取充砂、填阻火堵料或加设防火隔墙。

A.5.10.2  电缆通过与相邻区域共用的隔墙、楼板、地面及易受机械损伤处,均应加以保护;留下的孔洞,应堵塞严密。

A.5.10.3  保护管两端的管口处,应将电缆周围用软性料(如油麻)堵塞严密,再用防火材料堵塞,填塞深度不得小于管子内径,且不得小于40mm

A.5.11  防爆电气设备(箱)引入电缆后应进行密封和等电位接地处理,密封应符合下列要求:

A.5.11.1  当电缆外护套必须穿过弹性密封圈或密封填料时,必须被弹性密封圈挤紧或被密封填料封固。

A.5.11.2  外径等于或大于20mm的电缆,在隔离密封处组装防止电缆拔脱的组件时,应在电缆被拧紧或封固后,再拧紧固定电缆的螺栓。

A.5.11.3  电缆引入装置或设备进线口的密封,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装置内的弹性密封圈的一个孔,应密封一根电缆;

b)  被密封的电缆断面,应近似圆形;

c)  弹性密封圈及金属垫,应与电缆的外径匹配;其密封圈内径与电缆外径允许差值为±1mm

d)  弹性密封圈压紧后,应能将电缆沿圆周均匀的被挤紧;

e)  线缆金属保护管,与防爆接线盒之间,应进行电气连接。

A.5.12  爆炸危险区域内钢管配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A.7的规定。

A.7  爆炸危险区域内钢管配线技术要求

项目

钢管明配线路用绝缘导线的

最小截面积

接线盒分线盒挠性连接管

管子连接要求

电力

照明

控制

1

铜芯2.5mm2及以上

铜芯2.5mm2及以上

铜芯2.5mm2及以上

隔爆型

Dg25mm及以下的钢管螺纹旋合不应少于5扣,

Dg32mm及以上的钢管螺纹旋合不应少于6扣并有锁紧螺母

2

铜芯1.5mm2及以上

铜芯1.5mm2及以上

铜芯1.5mm2及以上

隔爆、增安型

Dg25mm及以下的钢管螺纹旋合不应少于5扣,

Dg32mm及以上的钢管螺纹旋合不应少于6

A.6  系统供电要求

A.6.1  应采用TN-S系统供电,并宜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供电,且两路电源在末端可自动切换,切换装置应符合环境的防爆要求。

A.6.2  供电回路应独立于生产、照明设备的供电回路。

A.6.3  供电系统的各级配电箱中,均应加装浪涌保护器。

A.6.4  应配备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能保证系统2h以上的正常工作。

A.7  接地要求

A.7.1  按有关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规定不需要接地的下列部分,在爆炸危险区域内仍应进行接地:

a)  在不良导电地面处,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b)  在干燥环境,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c)  安装在已接地的金属结构上的电气设备。

A.7.2  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

A.7.3  接地干线应在爆炸危险区域不同方向不少于两处与接地体可靠连接,连接时应采用不小于16mm2的铜质编织线。

A.7.4  腐蚀环境下的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A.7.4.1  接地干线或支线,宜采用锌镍电镀圆钢或扁钢,或复合型钢(铅包或铜包),或热镀锌圆钢或扁钢。

A.7.4.2  接地体宜采用复合型钢,或铜包钢棒,或锌镍电镀角钢,或热镀锌钢管或角钢。

A.7.4.3  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A.8  施工验收要求

施工验收除按GB 50348-20048章的规定验收外,还应按照表A.8规定的项目进行全部验收。

A.8  施工质量验收

工程

名称:

 

设计施工单位:

 

    

要求

方法

检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前端设备

设备防爆要求

2.1

核对检验报告

 

 

设备耐火要求

2.2

核对检验报告

 

 

设备防腐蚀要求

2.3.1

核对检验报告

 

 

设备安装

4

现场检测

 

 

线缆敷设

5

核对检验报告

 

 

系统供电

自动切换

6.1

现场检测

 

 

独立回路

6.2

现场检测

 

 

备用电源

64

核对检验报告

 

 

接地要求

7

核对检验报告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控制权限设置与管理

B.1  用户集的划分

B.1.1  用户集分为一般用户集和特殊用户集。

B.1.2  特殊用户集为管理平台决策领导和上级应急指挥领导。

B.1.3  一般用户集为按照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每个单位的用户分为领导、高级指挥员、指挥员、值班操作人员、其它辅助人员5个用户集。用户单位可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使用其中的几个或全部用户集。

B.2用户集编码

B.2.1  用户集编码由属性代码、地市级(或片区)安防监控代码、加油加气站代码、用户集标识代码组成。

B.2.2  用户集编码的总长度固定为7位,其组成结构如图B.1所示。

B.1  用户集编码组成结构图

B.2.2.1  属性代码

属性代码表示了用户集作用范围,全局用户集的属性代码用“B”表示,可以跨平台进行访问,B-Z代码保留。

B.2.2.2  地市级(或片区)安防监控代码

由管理平台确定。

B.2.2.3  加油加气站代码

由管理平台确定。

B.2.2.4  用户集标识代码

用户集标识用2位十进制数表示,在1-99之间编码,如表B.1所示。

B.1  用户集标识代码表

代码

用户集标识码名称

01

管理平台决策领导

02

管理平台应急指挥领导

03

领导

04

高级指挥员

05

指挥员

06

值班操作员

07

辅助人员

B.3  资源访问权限与赋权

B.3.1  权限分类

系统中对资源的访问控制权限划分为以下4种:

a) 实时观看

可以调看实时图像,不能控制云台、镜头,分为请求视频和释放视频。

b) 控制

调看实时图像的同时,可以对云台、镜头进行操作。

c) 锁定/解锁

可以对特定视频源设定锁定/解锁状态。

d) 历史信息访问

对历史图像回放与报警存储信息的调用。

B.3.2  赋权

B.3.2.1  用户赋权是指省级管理平台对用户进行资源划分和权限分配,使用户具有访问指定信息资源的能力。

B.2  用户赋权示意图

B.3.2.2  用户集

B.3.2.2.1  省级用户管理机构根据本标准建立全局用户集并编码。

B.3.2.2.2  每个用户的数字证书中包括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和用户所属用户集的信息。

B.3.2.2.3  省级用户管理机构将用户所属用户集的信息写入到用户的数字证书中,完成用户与用户集的映射。

B.3.2.2.4  一个用户可以隶属于一个或多个用户集。

B.3.2.3  用户组

B.3.2.3.1  省级管理平台根据资源分类和用户集的访问需求,建立用户组列表,确定各用户组的权限和优先级顺序。

B.3.2.3.2  省级管理平台基于用户集对视频资源的需求,将用户集归入到确定的用户组,多个用户集可以归到同一用户组,一般可建立日常的用户组和应急态用户组。

B.3.2.3.3  省级管理平台为用户组设定相应的优先级别,级别由0-99表示,90-99预留。具有相同权限的用户组由省级管理平台按照用户集的访问需求定义级别。

B.3.2.3.4  在省级管理平台内为指挥决策领导和上级应急指挥领导预留最高级别编码90-9999预留给平台管理员。

B.3.3  权限组合

B.3.3.1  访问权限间的关系一般为锁定/解锁>控制>实时观看。权限组合可为:

a)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b)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c) 实时观看。

B.3.3.2  优先级别高的用户组权限种类一般不应小于优先级别低的用户组权限种类。

B.3.3.3  用户组级别及权限组合示意见表B.2

B.2  用户级别及权限组合示意表

用户组

级别

权限组合

90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89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88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

 

69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68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67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

 

39

实时观看

38

实时观看

37

实时观看

……

 

B.3.4  操作原则

B.3.4.1  相同权限用户按时间顺序占用资源。

B.3.4.2  低权限用户在向高权限用户正在控制的图像资源发出控制命令时,低权限用户的控制命令无效,系统应向低权限用户发送暂无权限提示信息。

B.3.4.3  高权限用户在停止操作后,控制权限应锁定一定时间,锁定时间可设置

 

 

参考文献

[1] HG/T 20666  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规范

在线下载列表
会员下载需要E点:0